柯P新政預計2018年任期結束前,4年內增加兩萬五千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
資料來源: 台北市政府都發局
Down荷蘭是目前世界上社會住宅最普及的國家。另外,鄰近的亞洲國家韓國也預計將社
會住宅比例從目前的 6.5% 提高到 10%。然而,台灣只有 0.08%
0
0
0
0
0
0
0
0
資料來源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文化因素, 使我們期待擁有自有住宅 , 相信有土斯有財
住宅自有率的數據可以體現部分的事實,顯示出我們對於擁有房子的渴望,
但卻無法反映出諸如絕大多數人是很痛苦才換來一棟不一定滿意的住宅,
又有多少人是連房子都負擔不起的。
0%
0%
0%
0%
0%
0%
0%
0%
資料來源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不斷攀升的房價,已讓大多數在台北生活與工作的人們負擔不起購屋。
市民基本的居住需求,難以獲得滿足。同時,即便建商不斷推出新的建案,
但台灣平均空屋率仍然高達10.63%
年
79 | 81 | 83 | 85 | 87 | 89 | 91 | 93 | 95 | 97 | 99 | 101 | 103 | 105 |
---|---|---|---|---|---|---|---|---|---|---|---|---|---|
100 | 117.19 | 124.08 | 118.9 | 116.43 | 112.59 | 100.55 | 123.3 | 159.91 | 183.4 | 234.56 | 268.28 | 316.75 | 295.69 |
基期 : 某一時期的價格水平與另一個時期價格水平對比計算的相對數。通常把作為對比基礎的時期叫做基期。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地政局「住宅價格指數查詢服務」
25 年過去,據統計,台北市房價從每坪 20 萬飆升,大安區甚至達到每坪91.5萬。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0
萬 / 坪
資料來源: 臺北市政府地政局
咦! 瑞士人、德國人、荷蘭人不追求購買住宅?
在瑞士有高達半數以上的人選擇租屋
0
0
0
0
0
0
0
0
資料來源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如果社會住宅可能成為人們的新選擇,
讓我們從來源、興建、經營單位與租期來瞭解社會住宅。
公有土地興建
重新規劃低度利用空間
結合其他公共設施
政府, 住宅法人
NPO ( 非營利組織)
建商
政府, 住宅法人
物業管理公司
非營利組織
有一定年限
無年限 ( 只要符合資格)
原來,社會住宅居住者的類型也可以很多元。
在荷蘭,教授、高收入者也積極申請居住在社會住宅。
兩國數據比一比。台灣與荷蘭土地面積相似,
對於社會住宅的支持度截然不同。
0
人口密度╱km20
0
人口密度╱km20
0
0
0
0
資料來源 : 荷蘭阿姆斯特丹住宅協會聯盟政策顧問與副會長 / 荷蘭住宅法人機制與運作國際論壇
過去大型獨棟的社會住宅,通常單一服務弱勢族群。容易造成貧民窟標籤化等社會問題;
重視平等的荷蘭,在臨水景觀規劃建案,優質設計師的建築、地段極佳,週邊有豪宅,大型建築物內部混合使用,
讓我們看到除了擁有自宅之外,社會住宅可以提供服務並能多元居住可能性。
90年代鄰里發動保留市場文化運動,由法人團體 Foment de Ciutat Vella S.A發展多方合作,Santa Caterina Market改造方案衍生出一座博物館、兩棟低租金高齡者社會住宅、卸貨動線與停車場、區域有機廚餘回收系統,及全新升級攤商網路客製化銷售服務。
建案細節西班牙奧運結束後,Fort Pienc鄰里向政府爭取增設老舊工業區內的公共服務設施。經市府團隊整合規劃與營運,陸續完成改建奧運游泳池、戶外廣場、市民中心、圖書館、市場、日間托兒、照護中心、學生、青年、長者社會住宅。
建案細節GWL-Terrein水廠改建計劃創造了阿姆斯特丹第一個無車生態社區。市府主導開發「半數社會住宅、半數市售住宅(2/3出售對象僅限政府補助者)」並加入Car Sharing,讓居民與建築師共同參與住宅設計。
建案細節根據奧地利政府「補貼住房」政策,住戶承擔17.5%興建資金,82.5%資金以繳交住宅租金的方式分期攤還,Association of integrative lifestyle, VIL集體生活協會成員合資買下維也納郊區廢棄棺材工廠,自主營運並協力改造Sargfabrik成為量身訂做的共享實驗住宅社區。
建案細節看見這個巴黎的都市再生社會住宅案例,低樓層住宅。將空間結合公營住宅與創意聚落工作空間,
提供了目前創意產業興盛發展時,讓青年創意工作者,有機會在負擔得起的狀況下擁有良好工作與生活空間的可能性。
舊肥皂工廠改建,有不同的住宅單元及娛樂設施,塑造像村落一樣的氛圍
閒置空間除了成為創意園區,也可能成為協助解決問題住宅問題的好場所。提供時尚感滿點的居住的氛圍
提供完善品質負擔得起的住宅,是台灣都市發展必須正視的課題。現有台灣住宅商品化的問題及住宅市場機制,早已無法提供民眾安居的需求。了解社會住宅在台北都會發展的機會,這不只是為了解決台灣住宅數量問題,而是從人的需求出發,思考如何提供機能完善的環境,創造出都市中人與人能夠自然、隨意互動的地方,提升居民都市日常生活滿足感與歸屬感。
從國際案例中,我們看見發展社會住宅可以有多元可能。例如它的位置可以是在豪宅旁的極佳地段,住宅也非單一屬性,它可以與商辦混合、結合停車場、設有青年創業基地及藝術家工作室。甚至,現有的閒置空間,也可在利用成為社會住宅。
從每一個市井居民自身開始,拓展對於未來居住、生活空間更豐富的想像;也期待政府能夠妥善運用公有土地,運用公辦公營的方式,邀請民眾參與,共同描繪出我們對於未來台灣都市生活的願景,以找到台灣所需要的住宅模式。這不只是解決住宅問題,同時解決都市問題!
網路平台 “1000個城市快拍” ,主題「家」的募集計劃,企圖將常民底層的真實切面,翻轉為顯性的都市全貌,讓民眾從接收者轉化為參與者,廣徵民眾上傳自己的住家照片,完整城市的多元面向。大量的影像匯集,透過整理與比對,回應台北人的真實居住面貌與設計能量來源。